沙果——割不断的乡愁之五

时间:2024-05-03 15:03:12 来源:舞弊营私网

沙果——割不断的乡愁之五

我的家乡,在塞外科尔沁草原。乡愁这里有最美的沙果山地草原,有温润如碧的乡愁玉米海,有驼铃摇曳的沙果大漠------看不尽的美景。特别是乡愁到了秋天,城乡街道两侧、沙果城镇居民小区、乡愁机关大院的沙果果树硕果盈枝,桃、乡愁李、沙果杏、乡愁枣、沙果梨、乡愁山楂,沙果向小姑娘害羞的脸,拨开绿叶瞧着行人。无奈行人总是脚步匆匆,很少有人停下来,瞅一瞅它们。成熟的果子,怀着被无视的失落,落在地上,慢慢化作泥土------在落地的水果中,最多的是一种当地人叫做沙果的水果。


沙果,正名花红,又名海棠果、文林郎果、林檎,系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,是我国的特有绿化经济功能兼具的植物。沙果树春夏之交开花,在枝顶伞形排列,花梗、花萼均有茸毛,花蕾时红色,开后色褪而带红晕。果实秋天成熟,扁圆形,直径4-5厘米,黄或红色,口味酸甜略涩。

沙果树,适应性强,对自然环境要求不高,容易成活。上个世纪,通辽栽植水果,主要品种就是沙果。近些年,通辽的城乡街路和庭院用果树绿化,选择的树种大都是沙果树。


看到沙果落地无人问津的情形,又有谁知道,当年,沙果在通辽孩子们的心中是何等的珍贵!

通辽,由于自然环境所限,加之当时栽植技术落后,苹果、梨、桃、李子等娇贵的果树很难成活,只有皮实的沙果树在这里可以茁壮生长。因此,沙果,成为那个时代通辽城乡孩子能够最轻易吃到的水果。说是容易吃到,只不过是和苹果、梨、桃、李子等高档水果相比较而言。一年到头,苦熬干修的农村孩子,要真正吃到沙果,也并不容易。

当年,我们生产大队里有一处果园,栽植的主要是沙果,果园管理好,产的沙果多,在周边比较有名气。不过社员轻易吃不到果园产的好沙果。每年沙果成熟的时候,一等沙果,要卖给城里的果蔬公司,供应市民。二等的沙果,要卖给食品厂,做罐头或者果脯。那个时代,没有保鲜技术,将水果做成罐头和果脯,是最好的储存方式。社员能分到的都是伤痕累累的落地果。

分落地果,是村里孩子眼巴巴盼望的节日。我们生产大队有六个小队。分果的时候,或从一队到六队,或从六队到一队轮着分。先轮到的,大人孩子挎着装满沙果的筐喜气洋洋。等候的孩子们,晚上睡觉都吧嗒着嘴,在梦中大快朵颐。沙果分到家,绝对不会让孩子守着堆吃,而是每天每人几个分着吃,尽量将拥有沙果的时间延长。


那时农村贫困,赶上沙果下来时,谁家盖房子、娶媳妇坐席,沙果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。事主拿着队长的批条,到果园卖一大筐沙果回来,洗干净,放到大锅里煮熟,盛到盘子里,撒上一把白糖,是最受欢迎的下酒菜。绝大多数人家只是将洗干净的沙果,切成四瓣,撒上一把白糖,做一道随吃随上的凉菜。


因为沙果过于珍贵,能都吃到沙果,是农村孩子经春历夏的期盼,也是孩子展示自己胆识和能力的舞台。那时,谁想在孩子堆里成为“王者”,有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,就是敢不敢去果园偷沙果。谁敢带头去果园偷沙果,偷来分给大伙儿吃,谁就是一呼百应的“领袖”。当然,有胆量去偷沙果,即使被逮住也没啥事的,不是村里的“官二代”,就是和大小队干部沾亲带拐的孩子。

上初中时,学校在离家十多里地的公社所在地。学校南边有一个村子——界力吐。界力吐村的果园就坐落在村子与学校的中间地带,界力吐的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果园。这样的区位,给学生偷沙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沙果成熟了,界力吐的男同学不少都会成为“偷沙果的贼”。每到这个时候,果园管理人员和界力吐大队的领导会三番五次到学校投诉。学校领导也隔三差五在课间操上强调学生要自律,有时还免不了抓几个典型上台示众,以起到杀鸡骇猴的效应。这样做似乎也没啥作用,敢于偷沙果的同学,心理素质都比较过硬。学校点名就点名,示众就示众,每天路过果园的时候,还是照偷不误。因为“偷瓜偷果不算贼”,是农村约定俗成的老理儿。



我的同桌谭同学,长着一张憨厚的脸,为人纯朴实诚,绝对属于人畜无害之人。任谁也想不到,他却是一位“屡教不改”偷沙果的“高手”。每次偷来沙果,他都会悄悄分给我几个。同桌,感情好自不用说。做作业时,我能够帮他排忧解难,也是不可少的因素。

因为水果稀缺,能够吃上沙果,甚至有偷沙果的条件,都是通辽孩子羡慕不已的。现在市区一所牛得不行的名校,当年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报考,可不是因为其教学质量有多高,每年能有多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,而是因为学校毗邻通辽地区最大的果园,偷沙果方便。记当时学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:“要吃果,上X中。”这“果”,就是沙果,“吃”,则是先偷来,才能吃得到。


记忆中,第一次知道有水果落地烂掉的事情发生,是中学语文课上听老师讲碧野的《天山景物记》。当读到“春天,五百里苹果开花无人知;秋天,五百里成熟的苹果无人采。老苹果树雕枯了,更多的新苹果树茁长起来。多少年来,这条五百里长沟堆积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”时,禁不住口舌生津。下课后,同学们都向往着有一天,能够到天山的果子沟去吃一顿苹果。绝对想不到,在水果稀缺的塞外通辽,也会有水果落地烂掉的事情发生。

在通辽孩子心中曾经神圣香甜的沙果,落到今天落地烂掉无人问的地步,是因为水果匮乏的时代早已经成为历史。随着栽植技术的进步,水果种植已经突破了地理界线。过去只有在南方栽植的水果,现在通辽可以大面积栽植。不但如此,随着交通物流的互联互通,过去从没听说过的世界各地水果,在通辽城乡的大小商超、早市上琳琅满目。沙果,在通辽人心目中失宠,一点都不让人感到奇怪。

现在,虽然已经不再喜欢吃沙果,但是看到沙果落地,白白烂掉,心里还是有些戚戚焉。沙果,虽然果味酸涩,口感不好,但富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热量、粗纤维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烟酸、钙、磷、铁、钾、钠、镁等。古代中医典籍中记载,沙果食之有生津止渴、消食除烦、化积滞、涩精止痢、驱虫、杀虫的作用,叶可治疗眼目青盲、翳膜遮眼及小儿疥疮。可见沙果还是有深度开发价值的。


碧野在《天山景物记》中,对野苹果开发利用已经给出做饲料、酿酒和饮料的出路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科技进步日新月异,对水果的深度开发早已经不是问题。落地烂掉,不是沙果是无用之物,而是缺少深度开发加工。

说到沙果的开发利用,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采访过一位“农村星火带头人”。他是一位只懂得做事,不会花说柳说的“闷葫芦”型人才。他承包了村里的果树园,栽植的主要是沙果。当时沙果在市场上已经日落西山。不过他将沙果加工成罐头,改名为“太平果”,在东北大中城市打开了市场。因为他将沙果罐头做出名堂,不但成为“农村星火带头人”,还当选了“全国十佳青年农民”。可见,落地烂掉的沙果,不是无用之物,而是缺少懂得它价值的人。


近些年,用果树绿化,在通辽渐成时尚。因为用果树绿化,不但能够产生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,而且还有着不同凡响的美学价值。“一枝红杏出墙来”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“最忆东坡红烂熳,野桃山杏水林檎”------用果树绿化,春天,鸟语花香;夏天,叶下阴凉;秋天,果实累累;冬天,玉树琼枝。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。美中不足的是,现在人们关注的的仅仅是果树绿化的生态效益,美学价值,很少有人注重果树绿化的经济价值,这不能不说是资源的浪费和产业发展的缺憾!

推荐内容